导语:
70net永乐高成立于1992年,历经29年的创新发展,在建材机械领域,一举实现“陶机装备国产化”、“做世界建材装备行业的强者”的历史目标,出色完成从单一设备制造商向陶瓷整厂整线工程供应商的转变,成长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机械行业龙头企业。2016年以来,随着公司业务领域的成功延伸,公司明确了两大主营业务及战略投资业务协同发展,当下三大拳头业务线:非洲建材业务、建材机械业务、锂电战略投资业务。
随着70net永乐高不断发展实现两大历史目标,“让幸福更久远”成为公司第三阶段更高层次的愿景和使命。围绕这一使命,在建材机械业务(建材机械业务详情点击文章《1992-2021,70net永乐高建材机械业务的“三十而立”》)不断壮大的基础上,70net永乐高自21世纪10年代起着眼于下游陶瓷厂的清洁能源、清洁化生产等进行了系列多元化研究及布局;于2015年进场新能源赛道,逐步布局碳酸锂及负极材料业务;亦于2016年坚定踏入非洲土地向下游延伸建筑陶瓷业务,伴随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洲建材业务详情点击文章《干货满满|一文通析70net永乐高非洲建材业务发展规划》)。
10余年间,70net永乐高耗费了极大的心力及物力拓展多元化业务,承受着漫漫培育期的压力,于2018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剥离亏损业务,收缩环保业务规模;也有经历着产品价格连续3年持续下行的煎熬,最终迎来收获的锂电投资业务。近年来,公司深刻反思转型之路,于2020年明确了两大主营业务,及重要的锂电战略投资业务。
目前,70net永乐高战略投资以蓝科锂业为载体的锂电材料业务,主要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与销售,以及碳酸锂业务的投资布局。
理想主义者探索的清洁生产解决方案
前端清洁能源+过程清洁生产+末端治理
在制造主业之外,公司在多元化业务发展方面持续探索。二十一世纪前十年间,雾霾天气的持续引起社会公众极大重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国内陶瓷机械装备的龙头,立足于行业前沿,公司敏锐捕捉到下游陶瓷厂的高能耗、高污染困境,于是决心进入洁能环保领域,而后不断延伸新的领域,为更多行业及客户提供清洁生产解决方案。
中国是全球煤炭消耗大国,作为多煤少气的国家,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基于对市场的研判,科达认为一刀切式的选用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或通过单方面的“限煤”、“去煤”等措施来治理雾霾并非上策。就雾霾解决之道,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应是更为现实和必要的首要战略选择。与此同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得到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大力推动,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鼓励发展高效煤制气、脱硫等清洁煤利用技术;在《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家将煤炭的高效液化和气化作为推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立足于解决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2007年,公司在安徽打造了“清洁煤气化系统”生产研发基地,正式进入清洁煤气化领域;2009年清洁煤气化系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安徽科达洁能正式投产提供清洁煤气化技术及装备;2013 年,公司清洁燃煤气化装置成功运用于氧化铝行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2007年,科达在安徽打造清洁煤气化系统生产研发基地
自2007年起,科达用研创的清洁煤气化技术不断为煤炭正名,没有不清洁的能源,只有不清洁的技术。雾霾是由不清洁烧煤、不清洁用煤造成的,煤炭是可以清洁使用的。在2013年“改革再出发”主题的央视财经论坛上,公司董事长边程表示,科达在6年间投资了10亿开发工业燃料领域的清洁制气装置,能够产出媲美天然气排放标准的清洁能源。相对于传统两段式煤气炉烧剩含碳量高的煤渣及产生污染极大的酚水,科达煤气炉烧完煤炭后只剩下纯净煤灰,基本没有炭,硫化氢排放低于20毫克、粉尘排放低于10毫克,无酚氰废水,令企业的脱硫脱硝压力大大降低;同时剩下的灰又能通过科达做煤渣煤灰砖的设备,最终生产为环保的砖,来代替传统红砖。
科达煤气炉具有四大明显优势。一是清洁环保,基本无三废排放;二是节能高效,清洁煤气化系统冷煤气效率较高;三是煤种适应性强,可烧劣质煤;四是制气成本低,远低于国内大部分地区天然气价格。
▲科达煤气炉优势明显
因此,基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对科达煤气炉四大优势的信心,在研发成功NewPower清洁煤气化系统后,公司积极探索设备运营商的售气模式,投建沈阳法库县陶瓷工业园区供气项目并于2012年底开始向园区试供气,经过一年多的连续试生产,于2014年4月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与此同时,为实现“让幸福更久远”的企业愿景,并加快转型紧跟产业机遇,公司将名称由“科达机电”变更为“科达洁能”。
● 2013年,清洁燃煤气化系统获中国环境保护产品认证;
● 2014年,国内大型商用清洁煤气项目正式运营;
● 2015年,公司“模块化梯级回热式清洁燃煤气化技术”通过工信部的科技成果鉴定;“KDJN旋流撞击式干粉气化系统”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 2017年,“模块化梯级回热式清洁燃煤气化技术”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模块化梯级回热型”和“旋流撞击干粉型”清洁燃煤气化系统获得中国环境保护产品认证;
● 2019年,“模块化梯级回热式清洁燃煤气化技术”成功入选中国“双十佳”最佳节能技术;“模块化梯级回热式清洁燃煤气化技术”荣获2019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金奖;
● 2021年,“KDJN旋流撞击式干粉气化系统”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模块化梯级回热式清洁燃煤气化技术”成功入选《国家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
此后,公司于2015年控股江苏科行环保,延伸业务至提供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后端烟气除尘除灰、脱硫脱硝等环保技术及装备,自此,公司产业链从大气污染的前端清洁能源向末端治理延伸,再加上在主营建材机械业务领域的节能减排产品迭代,基本完成“前端清洁能源+过程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全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引领建筑陶瓷等建材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作为上市公司,公司在综合考虑竞争环境及运营成本后,于2018年正式停止经营该项目,标志着公司清洁能源供气服务业务正式终止。同时,受限于供给侧改革、房地产市场低迷、环保行业竞争激烈等因素,公司环保设备业务亦面临较大压力。
2020年,公司对二十余年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从根本处思考公司的角色定位和竞争优势,回归本心聚焦制造,发展主营业务,公司名字也由“科达洁能”更名为“70net永乐高”,环保业务大发展的时代正式落幕,公司保留行业领先的清洁煤气化技术及装备业务,以装备制造为主进行精细化运营。
锂电材料:从默默坚守到群星闪耀
负极材料实现正向收益,碳酸锂量价齐升回报丰厚
在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研究过程中,公司关注到同为碳元素的人造石墨产品及新能源产业,进而完成了石墨化及人造石墨等负极材料业务,及以蓝科锂业为载体的碳酸锂业务投资布局。
负极材料——良性发展中,待无声处听惊雷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汽车需求量将保持增长势头,然而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能源消耗持续增加,化石能源亦加速枯竭。为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有效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促进了我国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带动锂电池行业的发展。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要求,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而2015年时中国生产新能源汽车37万辆,距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015年,科达正式进入锂电负极材料领域
因此2015年时,随着新能源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对市场的调研,公司通过石墨化生产加工及增碳剂业务进入负极材料领域,随后介入人造石墨业务,目前形成了石墨化代加工、人造石墨、硅碳复合等负极产品的业务架构,主要由两大子公司负责不同的产品线。具体来看:
人造石墨:由子公司安徽科达新材料负责,目前子公司的人造石墨生产线已开始逐步释放产能,生产产品应用于电子消费类、储能类、动力类电池等领域,正处于良性发展阶段。
▲安徽科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检测中心获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
石墨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由子公司福建科华石墨负责,并打造了负极材料“煅后焦—石墨化—人造石墨”一体化工厂;目前已具备了一定煅后焦产能,石墨化装置生产线一期已于2021年下半年逐步放量,未来将根据市场情况继续进行人造石墨的拓展,完成一体化布局。
受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以及消费电子行业稳定增长的驱动,近几年来锂电池及其上游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迅速扩张。出于动力电池市场的乐观预期,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加大石墨化投入力度,为未来市场大规模增量做原材料储备。而科达也将在持续拓展市场的同时,携手行业头部企业,打造负极材料竞争力,逐步释放规模效应。
▲安徽新材料产品试验现场
蓝科锂业——战略投资版图璀璨明珠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市场共振、产品力与扶持政策共促、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共舞的新格局。
锂,天生的“电池金属”,在高比能动力电池中将具备长期需求刚性,被誉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上游的“白色石油”。在全球锂资源供应体系中,目前处于盐湖提锂与矿石提锂相互补充阶段,但长期来看,盐湖提锂拥有明确的资源规模优势以及现金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基础锂盐方面)。目前全球盐湖类型锂资源中,中国盐湖锂资源占据约15%;在中国锂资源种类分布中,盐湖锂资源占比约79%,主要集中在青海和西藏,而青海察尔汗盐湖占青海锂资源总量的35%,远高于青海其他盐湖。
▲2017年,科达正式入股蓝科锂业
科达和蓝科锂业于2017年结缘,通过一年时间科达陆续收购蓝科锂业43.58%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拥有48.58%的投票权。自此,公司形成了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销售,与正极材料业务的投资布局。
目前,公司委派董事张仲华、董事会秘书李跃进作为蓝科锂业董事(其中张仲华为蓝科锂业董事长),公司财务负责人曾飞为蓝科锂业监事,在经营层面进一步加强与蓝科锂业及其控股股东的沟通。
2017年,蓝科锂业拥有1万吨工业级碳酸锂的产能,并于当年实施填平补齐技术改造工程。随着工程的完成,蓝科锂业碳酸锂产量进一步提升,冬季正常经营,近年均处于满产满销状态。
与此同时,蓝科锂业于2017年底开始筹建2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项目,该扩产项目于2021年4月开始正式试生产。2021年前三季度,蓝科锂业2条生产线合计生产碳酸锂1.63万吨,销售碳酸锂1.5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2.38亿元、净利润6.73亿元,为科达带来3.27亿元的投资收益。
科达对蓝科锂业投资的背后,不可忽略的是碳酸锂产品价格在2020年底前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下行煎熬,并于2020年达到历史低谷。为了支持蓝科锂业扩产项目的落地,蓝科锂业的股东盐湖股份及70net永乐高携手于2020年底决定对其进行增资,并采取担保等措施,充分支持蓝科锂业的长效发展。
▲蓝科锂业厂房外观
如今回过头来看,随着新能源产业释放信号,工业级碳酸锂价格于2020年底开始回调,量价齐升的蓝科锂业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也提振了公司对锂电产业的信心。
未来,公司一方面将与蓝科锂业控股股东共同推进蓝科锂业生产线的技术改造,通过增加吸附效率等技术提升,大幅提高合计3万吨碳酸锂设计产能的实际产出情况;一方面也将支持蓝科锂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向其他锂盐产品进行积极探索尝试。与此同时,公司将全力支持蓝科锂业市场化改革工作,释放组织经营活力,落地激励机制,促进蓝科锂业的市场扩张,成为世界级盐湖提锂工业的助力者。
▲盐湖提锂实景图
回首公司战略投资的锂电材料版图,发展与卡位是无法避开的需求。根据国务院最新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愿景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从2005到2015年,10年时间渗透率才过1%;从1%开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到2019年上半年涨到5%。2021年初至今,新能源汽车进入了史上最快的大爆发阶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在2021年9月再创新高,超过35万,渗透率已提升至11.6%。
高速渗透意味着各项要求需同步跟进。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之下,头部企业在锂电材料领域竞争力将由技术研发、规模成本、产业链协同整合、生产效率等多维度协同驱动。对于70net永乐高而言,不论是自营负极材料业务,亦或是参股公司蓝科锂业的碳酸锂业务,都有过蛰伏爬坡的经历,面临的则是持续拓展市场,充分释放规模效应的挑战。同时,公司也将根据实际情况,或与行业头部企业战略合作,或用先期红利转化先发优势,来实现锂电材料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结语:
共谋绿色发展,“让幸福更久远”
不管是洁能环保业务,还是锂电材料业务,公司都是围绕着企业愿景“让幸福更久远”出发,脚踏实地地为国家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助力。
“碳中和”是国内所有企业的发展责任。2021年,国务院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指出,“需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因此,探索更多低碳视角下的绿色创新发展路径,也是70net永乐高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洁能环保业务方面,目前科达的清洁煤制气技术及设备已在氧化铝、陶瓷、碳素、钢铁、焦化、合成氨、钛白粉等行业进行了推广应用,在环保效果、经济效益上获得了客户的充分认可。兜兜转转,在环保业务上,科达走回了最初的清洁煤制气技术,回归技术与制造。而公司未来也将进一步缩小环保业务规模,提升盈利能力,以小而美的运营方式作为公司的投资业务,带来持续的正向收益。
▲科达清洁煤制气技术及设备已在多个行业应用推广
锂电材料业务方面,供应链安全是目前国内制造业产业链的底线,在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球发展共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盐湖提锂的开发、负极材料的供应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作为战略投资业务,以蓝科锂业为载体的锂电材料业务战略地位已拔升为“三驾马车”,是公司三大拳头业务线之一。
▲科达新材料生产现场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对科达而言,锂电材料战略投资业务既是公司的利润补充,也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使命,谱一曲绿色发展的赞歌,让公司立志成为世界级盐湖提锂工业助力者,以制造标准反哺战略实现,助推锂资源提炼标准的“中国化”,兼之人造石墨等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的产能升级,为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贡献一份力量。
未来,公司亦将立足于“让幸福更久远”的企业愿景,秉持“创新永无止境”的核心价值观,延续积极探索的企业精神,充分探讨工业企业绿色化发展路径,为下游客户提供缓解能源供应解决方案;同时,围绕高端制造助力工业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突破,实现“卡脖子”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使更多有潜力的培育业务实现增量发展。